找到相关内容3126篇,用时3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明朝宗教史之衰微中起伏的佛教

    之后,官民僧俗,敢有妄论、乖为者,处以极刑(《释氏稽古略续集》卷二)。  第三,控制僧众人数,减轻民。从南北朝到宋元,僧徒多时达二三百万,少则亦数十万之众,他们不耕而食,连当过和尚的朱元璋也感到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45570641.html
  • 东晋儒玄佛道诸家学说的消长交融

    护军、后任晋大中大夫、大中正、邵陵太守。但是,当葛洪还是少年时候,家境已颓落下来。诚如他在《抱朴子?自叙》中所说那样: 年十三而慈父见背,夙失庭训,饥寒瘁,躬执耕穑。……又累遭兵火,先人典籍荡尽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2470716.html
  • 莲修必读(1)

    始堕苍茫。何由发智光。人间尤日短。地下恨时长。萬水朝东溟。众星拱北极。悠悠天地间。毕竟承谁力。今时学道人。未先疲极。无量劫修行。皆由勇猛力。舌是兴亡本。心为福祸根。萬般皆自造。谁谓屡乾坤。种福如种木...都已。风尘孤苦最堪嗟。七重树?千般乐。八德池深四色华。莫怪近来乡萝切。奈何荣辱事无涯。  昔年容易别?楼。本也无心作远游。豈意而今发垂雪。片怀长挂月西钩。枕中忍听思归鸟。槛外频?敬落枼秋。一炷檀烟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4070735.html
  • 莲修必读(2)

    休。铜雀臺存否。金谷园无有。休。茅?草舍安心守。蝴蝶梦游。醒来原是空空棈。此把朱户高堂一笔勾。  美味珍馐。杀孽冤冤报未休。滋味下咽喉。转眼成仇寇。休。冤家相遇谁来救。淡饭无尤。油锅汤镬因人棈。因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4070736.html
  • 论禅之“不可言说”——从体悟性思维视栏位的解读

    那样方方长长、有模有样,它是随意来、随意去的东西。  这体悟性思维的无规范性,二则表现为寻常性。如《景德传灯录.卷六》中讲:“问和尚修道,还用功否?师曰用功。曰如何用功?师曰,饥来吃饭,来即眠。曰一切...

    刘家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4470740.html
  • 满谦法师:佛教的国际交流

    佛光山创办美国西来、南华、佛光三所佛教大学来培养人才,各大学经常以“佛教的学术会议”来做国际交流。此外派遣留学僧前往五大洲各国学习交流,在开山最艰的时期,大师仍派遣慈惠、慈容、慈嘉、慈怡等法师赴日就读...

    满谦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4570741.html
  •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(下)

    佛教中观伦理,改换敌性预设。是植根于国人文化观念中的双重敌性预设使专制王权合法化了。对这一现实政治中暴力信仰的反思是晚清变法家佛学关心的出发点。因此,谭对宋恕说「君修苦行甘阿鼻,我亦多生辟支」30,...

    杨际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0570762.html
  • “天地有道”与“回念一几”──以“人的素质”之提升为核心

    思考,对于所谓的「权利名位」颇为忌惮;虽欲贬之,然实有其艰者在,而往往落于说的是一套,做的是一套的「伪善」状况。这样的「伪善」再加上政治的权力、经济的力量、传播媒体的扩散,它是导致整个族群文化衰颓的最...

    林安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2870785.html
  • 佛教的生态主张初探

    对比研究,必定能  够开发许多深刻的思想资源,以丰富生态哲学。『要之,佛教  以「同体大悲」建立生命共同体,以依正二报相互依存成网络  结构,环环相依,且以「无为法」不生障业,则不土绝地,  否则在...

    林朝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1270804.html
  • 洪州宗心性思想评述

    」是指不感受、不执着事物,他认为:主体处于无思虑、无分别状态,如此空寂清净,也就获得精神解脱。史载:「问:『和尚修道还用功否?』师曰:『饥来吃饭,来即眠。』曰:『一切人总如是,同师用功否?』师曰:『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3870821.html